学术前沿 | 李若岚: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变了吗?


      本资源转载于《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3期,作者李若岚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诚挚感谢对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支持。

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变了吗?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1]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素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育和历史知识的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也反映了课程改革的走向与国家的历史认识。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历史教材编写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根据我国教育部办公厅2017年6月26日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材厅函[2017]6号)》的要求,历史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即2017年出版的,由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俗称“部编版”、“统编版”、“新编人教版”。统编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吸收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共识,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例如关于辛亥革命,以往教材的写法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新教材中,辛亥革命被表述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除了教材内容上的变化,编排上也有了大刀阔斧的改动:部编版将人教版“辛亥革命”的第一个子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单独拎出来,成为独立的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同时又将人教版“辛亥革命”的结果部分放大、细化,也成为独立的一课——“中华民国的创建”,如若继续深究,之后的“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也可归为人教版“辛亥革命”之中。如此大占篇幅,一课变三课,甚至四课,足可说明部编教材对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


 一、“辛亥革命”的意义变了吗?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转变,背后有着学界多年的研究与讨论。杨天石认为:“多年来人们一直将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其领导力量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对此结论却缺乏认真的、充分的论证,似乎这是一个无须论证、不言自明的真理。其实不然。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革命的出现及其结果源于几十年以至百年来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对于这场革命的性质,还大有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我认为,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民主共和革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共和知识分子’;彭剑认为,辛亥革命的性质是君主制与共和制的较量;赵炎才则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观点。”[2]章开沅在芝加哥举行的“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七十年后的回顾”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在芝加哥会上,我对上述观点(即有台湾学者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即肯定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3]并提供大量史料证据论证此观点。可见,辛亥革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大部分研究成果都给予辛亥革命很高的评价,其性质、意义与相关历史人物仍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边是史学界的热烈讨论,一边是部编教材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到“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变化。不少一线教师拿到新教材在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说法过时、被推翻了吗?“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又应该如何解释呢?我们不妨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和刚过去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寻找答案。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的讲话中提到:“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4]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逾六千字的重要讲话,他同样指出:“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5]部编教材中“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与以上两次讲话保持基本一致。后者讲话还提到“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仔细阅读这些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党中央并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说法,后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必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包含了农民阶级的反抗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6]有关中国革命史的经典论述并没有改变,也不该否认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其实,部编版“辛亥革命”所在的第三单元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也直接说明了新教材还是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

那么部编版“辛亥革命”一课中为何不见“资产阶级”,代之以“完全意义”?这要分析辛亥革命之前的几次救亡图存运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清政府为了“自强”和“求富”,引进西方一些先进科学技术,但本质上与民主革命相对立;太平天国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无论是从领导力量、思想认识抑或生产力上,都是旧式农民战争占主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虽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指向,但是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提出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手段温和,力量弱小,也不可能开创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上几次救亡图存运动,可以说都有着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些因素,是拉开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7]但它们都没有到达辛亥革命“完全意义”的水平。毛泽东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8]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具体来讲,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志士聚集起来,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前赴后继的革命流血牺牲;辛亥革命有明确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它明确地要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采取的是彻底的暴力革命,结果是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并成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系列史实充分说明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综上,对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部编教材并没有否定它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结合学术界研究成果和国家意志将其做了更准确的表述。因此,一线教师要结合辛亥革命前的救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将“完全意义”解释到位,而无需对教材的改动草木皆兵,如临大敌。

二、“辛亥革命”的编排改动及教学建议

除了课本内容的这一改动,部编历史教材有关辛亥革命的编排也有了较大改动,总的说来,原人教版的“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在部编版中被拆成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四课,其实就是整个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前三课讲述的是宏观意义上的“辛亥革命”,教科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解。第8课是根据课标要求,围绕孙中山这个人物展开的,通过对孙中山早年经历和早期革命活动的介绍,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缘起交代清楚。第9课详细介绍了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过程,重点突出革命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第10课叙述了中华民国创建的经过,其中既有新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也有权力更替的过程。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介绍的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局变动。过去教科书对于这一段历史讲的不多。但如果完全规避这段历史,就会造成历史线索的断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就是北洋政府的统治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除此之外,还具体叙述了袁世凯的专权和复辟,以及之后护国战争的过程。对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知识水平,教科书没有做细节上的展开,只进行了大格局上的宏观描述。这样一来,既讲明白了北洋时期的时代特征,也补全了历史线索。[9]

教材编排的改动原因除了上述对于课标和历史线索连贯性的全新考量,还有时代的需要。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说:“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10]时代赋予了革命精神新的活力。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我国民族复兴和传承爱国主义的重要政治符号,孙中山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具有的优秀品格使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价值。[11]我们的社会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力量,需要更加努力的奋斗,孙中山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无疑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榜样。除了学习这种进取精神,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阔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时代要求也能在孙中山先生身上找到力量来源。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革命先行者身上汲取营养,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回到课本上来,纵观整本教材,《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全书唯二包含人名的标题(另一课是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相比人教版,这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以人物为主线的一课,其实是将主人公的思想反映在各个历史事件上,并要求学生通过历史事件认识、评价人物思想的一种模式。抓住这一点,就是本课教学设计所围绕的核心理念。

其次,学习历史人物,主要内容是学习他从事的活动与提出的思想,但是学习这些是为了什么呢?最终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瞻仰、学习先贤的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培养家国情怀,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就事论事”,罗列事件,堆砌名词,而要使这堂历史课富有人文温度,点燃精神火炬。这就需要历史老师把孙中山塑造得生动鲜活,把他说的话,他做的事用多种教学方式呈现得立体、饱满,使学生具有“穿越”之感,才能达到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求。

第三,人物教学离不开对人物的评价,想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就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间及空间里来做讨论。在本堂课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思维——时空观念:学会建立时间和空间的横纵坐标,在社会大背景下评价孙中山。

最后,历史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史料教学,论从史出,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方法。如果留心观察,每一年,历史学科的升学考试都会想方设法地用不同的史料考查学生的水平。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中,需要大量记录孙中山言语行动的史料。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择最恰当的,并将其合理地组织与应用,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对教师的建议是以孙中山语录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展示各个时期他的名言名句,不但可以借此将全课串连起来,还能使孙中山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变得立体、饱满,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小结

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思考从未中断,这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历史是唯一的,客观的,而历史学是复杂的,多维的。“研究历史会随着时代而变化,时代变了,治学的种种也会随之而变,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前人所需要的可有不同,我们需要获得适合于我们自己时代所要求的知识。”[12]统编历史教材自2012年开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五年磨一剑。通过阅读这本教材,读者可以发现它强烈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书中任何的改动都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和对我们的新要求。关于部编教材“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部编教材并没有否定过去的说法,而是结合学术界研究成果和时代发展需要将其做了更准确的表述。关于“辛亥革命”的编排方式的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教学要重新审视这部分内容,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在五大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实施教学。

【注释】

[1]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9页。

[2]杨天石:《重议辛亥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河北学刊》2011年第4期。

[3]章开沅:《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4]胡锦涛:《在纪念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

[5][10]习近平:《在纪念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

[6]贾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六大运动”》,《文教资料》2007年第8期。

[7]曹贵民:《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刊授党校》1998年第9期。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38页。

[9]黄云龙:《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0期。

[11]向常水:《孙中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政治价值》,《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年第9期。

[1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编辑:孔阳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下载页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